|
|
|
|
||
|
||
|
|
|
诗论诗论
/ POETICS AND CRITICS
|
||
|
||
|
Aristotle quote about philosophy from
Poetics: “Poetry, therefore, is a more philosophical and a higher thing than
history: for poetry tends to express the universal, history the particular.”
亚里士多德在《诗学》中提到的哲学观点:“因此,诗歌比历史更具哲学性和更高尚:因为诗歌倾向于表达普遍的事物,而历史则倾向于表达特定的事物。” |
|
|
004 石碾 留守山村一抹瘦瘦乡愁 锈蚀的古谣蹲在墙角 反刍着淡去的磨香 (剑风使者) 寒山石鉴赏: 小石碾 大情怀 ——剑风使者《石碾》品鉴 “悠悠天宇旷,切切故乡情。”而寄寓灵魂的,常常就是那些普普通通但却长满了故事的老物件。或许,这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的石碾,便是“留守山村一抹瘦瘦乡愁”。 它像先辈一样普通、淳朴、硬朗、憨实,一圈复一圈地“碾”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,“碾”过茹苦含辛的悠悠岁月,“碾”过五谷杂粮虽不富裕却幸福感十足的平平常常,如今则被无情地、也必然地淘汰了,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,平静或孤独、失落或伤感地“蹲在墙角”,静静地望着时光流转。 只是,那或“吱嘎……吱嘎……”、或“吱悠……吱悠……”的摩擦声音,就像一支“锈蚀的古谣”,唱着“淡去的磨香”,古朴却不失本色。那喂养了一代代农人的醇香,成为我们挥之不去并反复品嚼的记忆。 小石碾,大情怀。这是历史的实证与印痕,也是精神的坚韧与延续。因为,记住乡愁,不仅仅是因为生命,更是因为灵魂。 |
|
|
落雪的季节 一朵梅 在枝头
找到了 诗和远方 (飞马) 寒山石鉴赏: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——飞马《落雪的季节》品鉴 如果说,雪是自然写给人间的情书,纷纷扬扬;那么,梅就是枝头最动人的心跳,馨香灿烂。那漫天飘飞的雪,总是能引发我们奇特的想象;那傲冬凌寒的梅,总是能激发我们向上的精神。“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”自古及今,雪梅相眏,总是人们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,是诗人笔下绚烂的诗章。飞马的这首微型诗连诗题在内,共18个字,却充满了哲学的思辨。 一是“大”与“小”。即以大场景铺垫,小视角切入。在落雪时节“万里寒光生积雪”的大写意中,推出“冲破晓寒开”的一枝梅花,壮阔雄奇与精微细致,各领风骚。微型诗缩龙成寸,必须重视诗题。诗人正是在“落雪的季节”大场景铺垫中,“一朵梅/在枝头”承接诗题,完成了视角的转换。 二是“分”与“合”。世间万物,相依相存。这首诗中,寒冬、长空、飞雪、红梅、玉枝,无论是诗人直接写出来的,还是让读者联想到的,既相互独立,又浑然一体,色彩鲜明,相映成趣。平常的、孤立的事物一旦被诗人的生花妙笔组合在一起,便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,令人心驰神往。 三是“形”与“神”。北宋著名文学家、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晁补之诗曰:“画写物外形,要物形不改。诗传画外意,贵在画中态。”写诗不仅当有美妙的形态,还应具有神韵,通过以形传神,使形神兼备。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,将“一朵梅/在枝头”的迎风摇曳,抽象化为情态毕现、活灵活现的一个“找”,当是这首微型诗的诗眼,动态感极强。 四是“虚”与“实”。清代戏曲理论家曾说过:“实者就事敷陈,不假造作,有根有据之谓;虚者,空中楼阁,随意构成,无影无形之谓也。”虚由实生,实仗虚行;以实为本,以虚为用。“一朵梅/在枝头”,凭借一个“找”字的桥梁过渡,“找到了/诗和远方”,此处当为神来之笔。飞雪、红梅、玉枝的实写与“诗和远方”的虚写,前呼后应,虚实结合。 五是“景”与“意”。“一切景话皆情语也。”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言:“景入理势者,诗一向立意,则不清及无味;一向言景,亦无味。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。”梅花是“岁寒三友”以及“四君子”中的一员。一朵梅于寒雪冷风中冰姿仙风,“看来岂是寻常色,浓淡由它冰雪中”,“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尘”,“梅花欢喜漫天雪,冻死苍蝇未足奇”,这卓然独立的品质,正是一种充满情怀、理想和志向的诗歌精神,一种“冬天到了,春天还会远吗”的信仰。一朵梅就是一首诗,就是一种远方。情景相融,物我合一。 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”品诗韵,知其香。正时值冬日,且踏雪寻梅,去找心中的一抹诗意,迎接春暖花开的远方。 |
|
|
002 山泉 绝口,不提一路坎坷与曲折 咽下风沙 含笑,潜入莫测的江湖 (陈世勇/贵州) 天涯点评: 一首励志的作品。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力,巧妙地运用山泉的途径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,敢于与生活挑战,笑对未来的光辉形象!文本中的“不提、咽下、潜入”这几个动词灵动,既描绘出山泉的路径情景,又表达出一个人骨子里的隐忍和坚强。“绝囗”与“含笑”静动结合,既凸显了山泉的形状外观,又表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。而“江湖”则是本诗亮点,一语双关,既指实际中的“江河湖海”,又指生活中的“江湖”。作品无论在构思,还是词语运用方面都做到了意与象的完美结合! |
|
|
001 旧时光 推开虚掩的老宅 一把锄头斜靠在墙角里 独自回味一段段上锈的往事 杨留碗 云竹点评: 《旧时光》,给我们的似乎是一幅人去楼空的景象。"老宅"和"一把锄头"足以证明。没有人物,却能通过与之关联的物像,让人物在留白处顿时跃然纸上,栩栩如生。在诗中的那把锄头更有双关之意,不仅是主人使用过的物品,也可指代老宅主人本身。微诗从题至意都紧扣了一个"旧"字:″古村,老宅,上锈"等字样,寥寥几言尽显一幅厚重的人生画卷,″虚掩的老宅",可看出旧时人心的质朴,对外无需加锁层层防范,从形至质都令今人向往。而″虚掩"更暗示出里面主人眼巴巴渴望与外界交流的心情。其中几个动词″斜靠""回味"也已再现老者老态的形象和心理,这幅人生景象于我们再熟悉不过,这些发黄的底片通过作者几笔勾勒再次清晰于眼前。 诗的立意不仅只为呈现单一的画面而呈现,其中"一把""一段段",数词"一"的单数运用更彰显出了个体生命实质的孤独和空寂,无论经历过什么,上锈的往事才是他们最终的陪伴。我似乎看到了他们此时的写照也可能是未来我们的境遇。读后不禁让人唏嘘,此诗用拟人和借代的手法正视并呼吁这种境况正在一代代重复延续,孤寂的老人是一个特定并值得关注的群体。下辈们索取了父母青春年壮的岁月后,垂幕之时,更应抽空适时"推开"老宅,打开他们蒙尘的心扉,给辛苦一生的老人予以探望慰藉才是我们眼下很有必要的思考。微诗重在利用这个"微″的形式来涵盖更深广的寓意,才可称为优秀的三行诗,这首诗似乎做到了。 |
|